7月14日,《十堰日报》理论版刊发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、校长肖德发表署名文章,文章提出十堰即为“十地九城”文化观点:“十地”即为生态文明轴心地、百万年古人类发祥地、汉民族汉文化发源地、国家工程承载地、仙山武当所在地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、多文化交融集中地、新中国自主卡车诞生地、工业文明洗礼地、全国文明城市标杆地。“九城”即为战略之城、林中之城、文化自信之城、融合之城、文明之城、创新创业之城、宜居之城、康养之城、静心之城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syrb.10yan.com/html/20250714/202918.html
“十地九城”城市文明逻辑与发展路径
肖 德
在国家区域发展与文明复兴战略背景下,城市的功能已超越传统经济单元和人口集聚地的定义,成为承载文化精神、历史记忆、国家战略的空间载体。本文提出的“十地九城”概念,既是对十堰历史文化与现实坐标的精准凝练,更是对中国城市文明复合演进逻辑的深度思考。
“十地”即为生态文明轴心地、百万年古人类发祥地、汉民族汉文化发源地、国家工程承载地、仙山武当所在地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、多文化交融集中地、新中国自主卡车诞生地、工业文明洗礼地、全国文明城市标杆地。“九城”即为战略之城、林中之城、文化自信之城、融合之城、文明之城、创新创业之城、宜居之城、康养之城、静心之城。
文明纵深:“十个地”的时空体系建构
十堰是北纬30°的生态文明轴心地,其森林覆盖率超73%,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90%以上,拥有显著的旅游和康养优势,更成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中的“绿色核心地”。她是百万年古人类发祥地。“郧县人”头骨化石的发现,填补了中国古人类演化发展100万年阶段的重要缺环。她是汉民族汉文化的发源地。汉江的地质年代比长江、黄河早7亿年,由它孕育的“汉民族、汉语言、汉文化”完整链条,使其具备中华文明母体的特征。她是国家工程承载地,从明代大规模修建武当山,到新中国成立后丹江口水库、东风汽车等建设,一步步奠定了十堰作为国家工程承载地的坚实地位。她是仙山武当所在地,是中国道教哲学与国家意识融合的载体。她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,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,生态保护是其城市责任和担当。她是多元文化交融集中地,堪称中国移民文化的活态博物馆,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度位居鄂西北首位,成为中国式文化融合路径的鲜活样本。她是新中国自主卡车的诞生地,不仅是国家重工业西迁战略的成功节点,更堪称新中国工业文明的“发动机”。她是工业文明洗礼地,如今,正加速向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转型,将“马灯精神”升华为营商热土的时代价值。她是全国文明城市标杆地,目前正以“文明标杆”的实践,书写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答卷。
现实张力:“十地”逻辑下的“九城”空间实践
如果说“十地”是文明的纵轴,那么“九城”则是现代城市的横轴,以空间范式回应时代诉求。她是战略之城——作为南北气候分界线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与生态屏障的三点合一;是林中之城——森林、绿道、康养小镇共筑森林城市模型;是文化自信之城——博物馆、遗址公园、非遗村落构建文化长廊;是融合之城——武当与工业、汉水与车城的双元协同,形成独特空间形态;是文明之城——文明礼仪系统工程奠定治理现代化的市民基础;是创新创业之城——依托数字经济与汽车产业转型,建设创客之都;是宜居之城——青山环抱、绿水长流是生态宜居的最优解;是康养之城——医疗体系与自然资源融合发展;是静心之城——城市的慢节奏和传统文化共同赋予其内在秩序。
十堰区域文明建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有着多方面贡献,如构建起中国特色城市理论模型,“十地九城”不是历史堆砌,而是理论建构:生态地、人文地、战略地、产业地与文明地,形成多维交叉、横纵互动的城市发展模型,既具有文化纵深,又具现实应用,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对“文明+产业+治理”城市复合功能的要求;提供了地级城市发展范式,十堰为资源型、山地型、战略型城市提供鲜明启示:既要守护生态红线,又要承载国家战略,还要培育文化认同,这一发展逻辑可向武陵山区、秦巴山区等区域推广;创新了城市精神表达样式,其“十地九城”并非抽象标签,而是城市精神的有形呈现,十堰的每一项实践都是对“城市要建设好,人民要生活美”的演绎。
“十地九城”构建的文明逻辑,不以资源榨取为路径,而以文明共生为逻辑。既是对中国城市未来方向的回应,也是对区域价值重估的号角。在十堰的文明实践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式——它源于历史,立于现实,指向未来。
(作者单位:汉江师范学院)